Oslo—The Twist

The Twist 建築中段整體扭轉 90 度,形成上下高差與視覺張力兼具的扭曲構體

我沒在逛飯店,就是在欣賞大師建築的路上。

今天剛參觀丹麥設計團隊BIG的知名作品,位於挪威🇳🇴奧斯陸市郊的The Twist。

BIG(Bjarke Ingels Group)是一家國際知名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由丹麥建築師 Bjarke Ingels 於2005年創立,總部設於哥本哈根,並在紐約、倫敦、巴塞隆納、洛杉磯等地設有辦公室。BIG以其前衛、創新、結合永續與科技的設計理念聞名於國際建築界。這次執行長北歐建築參訪由丹麥開始,在哥本哈根已經參觀過三座BIG知名作品,但我們從Oslo的Twist優先分享。

「The Twist Museum(扭轉博物館)」,位於Kistefos現代藝術園區,也是BIG在建築界極具代表性的“扭轉”設計概念之一。The Twist是融合橋梁、藝術館、雕塑 為一體的建築,提供約 1,000 平方米展覽空間,跨越河道長度約 60 米 。

Kistefos藝術園區,建立於 1996 年,由商人暨藝術收藏家 Christen Sveaas 將其祖父創辦的木漿舊廠改造為博物館與雕塑公園 。園區擺脫傳統美術館的規劃做法,選擇藝術與戶外環境結合,象徵藝術與自然的交會。園區佔地達 17.6 公頃,收藏超過 46 座當代藝術雕塑,有 Anish Kapoor、Tony Cragg、Olafur Eliasson、Yayoi Kusama 等國際藝術家 。

各位朋友到奧斯陸旅遊,一定要來參觀The Twist。

可能是 4 個人的圖像

美術館入口位於自然山林間

可能是廊橋的圖像

Twist Gallery:建築本體扭轉段,視覺與空間變形強烈,天花成牆、牆成天花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Closed Gallery(南側入口):雙層高,入口氣勢強烈,可望遠眺整體建築與河景

可能是 1 人的藝術品

室內空間以畫展為主,一年一展。
今年以美國藝術家Christina Quales 的
“Living in the wake”系列為主。

可能是 2 個人的藝術品

專為本次畫展設計的臨時隔牆,與畫作相互交映空間樂趣。

可能是 2 個人的圖像

挑高的展覽空間,裡面的天地壁,都是以當地木料作裝修,進門就有似曾相似的味道。
IKEA

可能是 9 個人的圖像

全建築為彈性鋼結構+鋁板外殼,內部搭配木質結構肋骨,展現參數化設計與 BIM 工程技術應用

可能是藝術品

藝術家的創作也配合扭曲建築物的扭曲空間來做創意。

可能是 1 人的藝術品

黃色門框不僅是結構,更像是「畫中畫」的視窗,將空間與觀看方式藝術化。

未提供相片說明。

從室內「扭轉段」抬頭所拍,所見為建築結構中鋸齒狀肋條板材的連續排列,呈現出「空間在扭動時的節奏感」。

可能是拉門的藝術品

窗外是自然溪景風光。畫作與自然、建築結構彼此呼應,構成極富層次與情緒張力的展示構圖。

可能是香氛和文字的圖像

照片中間不是掛畫,是方形開窗。

可能是 4 個人和拉門的圖像

Panorama Gallery(北翼):玻璃觀景牆與自然光引入,營造與景觀融合感 。空間內部為紀念品店

可能是 2 個人的圖像

高度創意感的洗手間

未提供相片說明。

玻璃窗外是Elmgreen & Dragset的作品
“Point of View” 不鏽鋼雕塑

未提供相片說明。

《Molecules of Emotion》
藝術家:Tony Oursler(美國)
創作風格融合了數位與心理學視覺語彙。

可能是 3 個人的圖像

橫跨小溪的橋樑、美術館、雕塑建築,三機一體。

可能是犀牛和大象的圖像

《Walking Figure》
藝術家:Thomas Houseago(英國)
材質:青銅(Bronze),模擬有機泥土質感

這座雕塑以粗糙有機的質地與動態姿態呈現了一個正在行走的巨大人形,充滿原始力量與生命衝突感。

未提供相片說明。

作品名稱:Untitled Bench(無題座椅)

流動的對話:座位彎曲成圈,暗示「關係與交流」的空間隱喻。
非線性社交:打破「一排坐」的習慣,讓人與人的互動更自然、平等。
空間即雕塑:它既是家具,也是環境裝置的一部分。

可能是 7 個人的圖像

《Mirror Pavilion》
藝術家:Jeppe Hein(丹麥)

自我與他者:鏡中反射是「自己」,也是「他者」,挑戰自我認知。
空間與錯覺:透過反射產生空間錯亂,讓人質疑真實邊界。
自然與人工融合:裝置的鏡柱反射周圍林地與天空,形成完美隱身與打破。

未提供相片說明。

草間彌生的《Shine of Life》融合自然、工業遺產與當代藝術的場域中,強化了「生命力與自然之間的張力」。

裝置的觸手從水面升起,像是生長於岩石與水間的有機生命,與周圍林木、石壁、河流形成鮮明對比。色彩與自然環境產生衝突感,引導觀者重新感受空間。

可能是草的圖像

《Vestige of the Immaculate》
藝術家:Marc Quinn(英國)
材質:不鏽鋼鍍金(Highly Polished Stainless Steel with Gold Finish)

這組雕塑看起來像是自然中遺留下的金屬「皺摺物」或被凍結的布料形狀,但卻閃爍著鏡面般的金屬光澤,極具視覺衝擊力。

未提供相片說明。

名稱:《You Are Not Alone》
藝術家:Tian Shixin(田世信)

這件雕塑描繪一隻坐姿巨大泰迪熊,外觀看起來溫馴可愛,但熊的下方竟然壓著一具人類雕像身體,僅露出腿部與一小片紅色短褲——營造出荒謬、諷刺與黑色幽默感。

未提供相片說明。

《I Am Just a Bigger Version of You》
藝術家:Tony Cragg(英國)

由多層次曲線、螺旋、皺摺與交疊面所組成。
雖抽象,卻保有某種「仿生」特質,觀者可能會聯想到人形、動物、機械甚至卡通角色。
看似有兩個巨大的雙腳站立,形體上方旋轉交纏,觀者可進入其中感受包圍感。

可能是瀑布的圖像

《Path of Silence》by Ferdinand Leenhardt(或又稱「水輪雕塑」)

可能是塔庫梅隆瀑布的圖像

像是一枚古代貨幣、日環、或宇宙之眼,充滿象徵性。水從圓孔中湧出,像是「時光之泉」或「沉靜的能量流」。這件作品不只是靜態雕塑,而是動態參與的作品,聲音、水霧與陽光交織,創造沉浸式觀賞體驗。

相關文章